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150000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的技术要求、工作流程、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方法。本文件适用于1:50000比例尺的数字地质填图及三维地质建模相关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3D Modeling of 1:50000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669-2022《150000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技术规范》是江西省发布的关于数字地质填图及三维建模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关于数据采集与处理
标准明确指出,数据采集应包括野外调查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已有地质资料等多源信息。其中野外调查数据需采用全站仪或GNSS设备进行高精度定位,确保点位误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遥感影像的选择上推荐使用分辨率优于1米的卫星影像,并要求对影像进行几何校正以保证其空间位置准确性。
对于数据预处理部分,标准强调了数据融合的重要性。不同来源的数据在进入建模流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包括但不限于完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和冲突检测。特别是对于地质界线这类关键要素,在数据融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其连续性和合理性。
关于三维建模方法
本标准提出了基于地质体单元的建模方法,即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地质体单元,并分别构建每个单元的三维模型。这种建模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更精确地表达复杂的地质结构特征。具体操作时,首先需要根据已有的地质剖面图和钻孔资料确定地质体边界条件,然后利用有限元法或其他数值模拟技术生成初始模型。
此外,标准还鼓励采用混合建模方法,即结合传统地质制图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例如,在构建断层模型时,可以先通过手工绘制的方式建立初步框架,再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细化细节,从而提高模型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关于成果表达与应用
在成果表达方面,标准要求最终形成的三维地质模型应当具备良好的可视化效果,能够直观展示地下空间分布状况。为此,建议使用颜色编码来区分不同的岩性类别,并通过透明度调节功能让使用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模型内部结构。同时,为了便于后续分析,模型还应该附带详细的属性表单,记录每种岩性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相关工程参数。
关于应用领域,则涵盖了矿产资源勘查、环境评价等多个方面。例如,在矿产资源勘查中,可以通过分析三维地质模型预测潜在矿床的位置;而在环境评价中,则可以用来评估地下水流动路径及污染物扩散趋势等。
总之,《150000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技术规范》为开展高质量的数字地质填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有助于推动地质科学研究向更加精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