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在运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现场检测方法及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在运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现场检测与评估。
Title: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On-site Testing Methods for Lithium-ion Battery Systems of In-service Electric Vehicles
中国标准分类号:T43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运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DB32/T 4380—2022《在运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技术要求及现场检测方法》为确保这些电池系统的性能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1. 环境适应性(5.1)
本条款强调了电池系统需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具体来说,电池系统应能在-20℃至+60℃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并且在湿度范围为5%到95%的条件下保持稳定。这意味着制造商需要采用适当的材料和设计来保护电池免受极端气候条件的影响,例如使用耐腐蚀材料或优化电池壳体结构以防止水分侵入。
2. 安全防护措施(5.2)
为了保障使用者的安全,标准要求电池系统必须配备多重安全保护机制。这包括但不限于过充保护、过放保护、短路保护以及温度过高时自动断电的功能。此外,还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以便用户及时发现潜在危险。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因操作不当而导致事故的风险。
3. 性能参数指标(5.3)
对于容量、能量密度等核心性能指标也做出了明确规定。比如,新出厂产品的标称容量不得低于设计值的95%,而循环寿命至少要达到500次以上才能满足正常使用需求。同时,能量密度应不低于150Wh/kg,这样既可以保证续航里程又不会增加过多重量负担于车辆之上。
4. 检测方法与周期(6章)
为了持续监控电池状态并预防故障发生,《标准》提出了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建议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内容涵盖外观检查、电气测试、绝缘电阻测量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当发现任何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直至恢复正常为止。另外,在每次维修保养之后也必须重新校准所有相关参数确保其准确性。
5. 特殊工况下的表现评估(7.1)
考虑到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复杂路况与天气状况,《标准》特别指出在极端情况下如暴雨天或者高原地区行驶时电池组仍需维持基本功能完好无损。为此,生产企业应当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产品是否符合上述要求。
综上所述,《在运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技术要求及现场检测方法》不仅涵盖了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而且还为如何正确维护保养此类设备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方案。希望各相关单位能够严格按照此规范执行从而共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