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松木林下猴头菇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菌种制备、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生产记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在松木林下进行猴头菇生产的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ericium Production under Pine Fores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26T 240-2022 松木林下猴头菇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松木林下猴头菇栽培的技术规范,旨在指导从业者科学合理地开展猴头菇的林下种植工作。以下将对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该标准适用于贵州省范围内利用天然或人工松树林地资源进行猴头菇栽培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其中明确规定了“猴头菇”是指齿菌科猴头菌属的真菌,学名为Hericium erinaceus (Bull.) Pers.。这一定义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对象,为后续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环境条件要求
1. 气候条件:要求年平均气温在13℃至20℃之间,无霜期不少于200天,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猴头菇菌丝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子实体的形成。
2. 土壤条件:土层厚度需达到30厘米以上,pH值应在4.5~6.5范围内,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适宜的土壤环境能够保证猴头菇获得充足的养分供给。
三、栽培材料选择
1. 主料:选用新鲜松针落叶作为主要培养基质,其比例应占总重量的70%-80%,以确保良好的通气性和保湿性。
2. 辅料:添加适量稻草粉(约10%-15%)和豆粕(约5%-10%),以补充氮源和其他微量元素,促进菌丝旺盛生长。
3. 水分控制:混合后的培养料含水量应保持在60%-65%,过高会导致缺氧抑制菌丝活动,过低则影响其正常代谢过程。
四、播种与管理
1. 接种时间:最佳时间为每年春季(3月至5月)或秋季(9月至11月),此时温度适中且湿度较高,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2. 接种方法:采用穴播方式,在预先准备好的苗床上按行距30cm×30cm打孔,每穴放入5-7粒菌种后覆土压实。
3. 日常管理:
- 定期检查棚内温湿度,保持白天20℃~25℃,夜间15℃~20℃;
- 每隔2-3天喷洒清水一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
- 注意通风换气,避免长时间闷热导致病害发生。
五、采收标准
当子实体完全展开但尚未变色时即可采收,通常从接种后40-50天开始进入收获期。采摘时用手轻轻扭动拔起,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损伤,以便下一轮出菇。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各项规定,可以有效提升松木林下猴头菇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