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鹅机械孵化的操作技术要求,包括种蛋的选择、保存、消毒,孵化设备的准备与调试,孵化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控制以及出雏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采用机械孵化方式的鹅养殖企业及个体养殖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echanical Incubation of Geese DB3212/T 2034-2022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12/T 2034—2022鹅机械孵化操作技术规程》是江苏省泰州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鹅的机械孵化操作流程,提高孵化成功率和雏鹅质量。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种蛋的选择与管理
标准指出种蛋应来源于健康母鹅,且在产蛋后3-7天内收集。种蛋大小均匀,形状正常,蛋壳厚度适中,无裂纹、砂皮等缺陷。收集后的种蛋需立即清洗并消毒,然后存放在温度为10-15℃、相对湿度为75%-80%的环境中。种蛋储存时间不宜超过7天,超过此期限应降低储存温度至4-6℃。
二、孵化设备的准备
孵化机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温湿度控制系统正常工作。孵化室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孵化盘和翻蛋架等器具也需清洗干净,并用消毒液浸泡处理。
三、孵化参数设置
孵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第1-17天)、中期(第18-25天)和后期(第26-30天)。各阶段的温度和湿度要求如下:
前期:温度37.8-38.2℃,相对湿度55%-60%,每天翻蛋6次;
中期:温度37.2-37.5℃,相对湿度60%-65%,每天翻蛋4次;
后期:温度36.8-37.2℃,相对湿度65%-70%,减少翻蛋次数。
四、照蛋与验蛋
在孵化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照蛋检查。第一次在第5-7天,剔除无精蛋和死胚蛋;第二次在第18-20天,淘汰无活力胚胎。照蛋时要注意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孵化条件。
五、出雏管理
当胚胎达到孵化期时,应逐渐降低孵化温度至36.5-37℃,同时增加通风量。雏鹅破壳后不宜立即取出,应在孵化箱内停留6-12小时,待绒毛干燥后再移至育雏室。出雏期间要控制好温湿度,避免雏鹅受凉或过热。
六、孵化记录
每次孵化都要做好详细记录,包括种蛋来源、数量、孵化参数、孵化结果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不断优化孵化方案,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就是对DB3212/T 2034—2022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款的解读。严格执行该标准不仅能够保证鹅苗的质量,还能有效提升养殖效益。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这一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