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广东省内河道管理范围划定的技术要求、方法和程序。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行政区域内河道管理范围的划定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emarcation of River Management Zo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2398-2022《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技术规范》是广东省地方性标准,于2022年发布实施。该标准为河道管理范围的划定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依据,对保障河道行洪安全、保护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标准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广东省行政区域内有堤防和无堤防河道的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对于跨界河道或跨行政区划的河道,应由相关地区协商一致后共同开展划定工作。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协调机制,有助于避免因行政区划差异导致的管理混乱问题。
2. 划定原则
标准提出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应遵循“依法依规、科学合理、统筹兼顾”的原则。其中,“依法依规”强调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国家相关政策;“科学合理”要求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统筹兼顾”则意味着在确保河道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兼顾生态、景观等多方面需求。这些原则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数据收集方面,标准要求全面收集历史洪水资料、地形地貌信息、土地利用现状等相关数据。特别是在无堤防河段,应通过分析近50年的洪水频率资料来确定设计洪水位。此外,还应对河道两岸的土地权属情况进行调查,以确保后续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这一环节强调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后续工作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4. 管理范围界定方法
对于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通常包括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以及堤防及护堤地。而对于无堤防的河道,则需根据设计洪水位外延一定宽度来确定管理范围。具体而言,在平原地区可外延50至100米,在山区可适当放宽至100至200米。这种差异化处理充分考虑了不同区域的特点,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5. 图件编制要求
标准明确规定,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完成后需编制详细的图件资料,包括平面布置图、断面图等,并标注清楚管理范围边界线。图件的比例尺一般不应小于1:10000。同时,所有图件资料均需经过专业机构审核确认,确保内容准确无误。这一步骤不仅便于日常管理和应急响应,也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供了法律依据。
6. 公示与公告
完成上述工作后,各地应将划定结果予以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公示期不得少于30日。在此期间若收到异议,应及时组织复核并作出相应调整。最终经批准后的划定成果还需向社会公告,并报备上级主管部门备案。此举旨在增强透明度,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维护公平公正。
总之,《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技术规范》从多个维度对河道管理范围划定进行了规范,既体现了专业性又兼顾了实际操作可行性。希望各地在执行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落实到位,共同促进全省河道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