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梧桐栽培的术语和定义、立地条件、苗木培育、造林技术和抚育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范围内梧桐的人工栽培及管理。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aulowni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T 2294-2022梧桐栽培技术规程》是河南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梧桐的栽培技术,提高其成活率、生长质量和生态效益。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苗木选择上,标准要求选用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一年生或两年生苗木。苗高应在80厘米以上,地径不低于1厘米,根系完整且发达。这一规定确保了苗木具有良好的遗传特性和适应性,为后续栽培打下坚实基础。
在整地与施肥环节,标准强调要深翻土壤30-50厘米,并施足基肥。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用量不少于3000公斤。同时,要求做好排水设施,保持土壤适度湿润但不积水。这些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充足养分,促进苗木扎根和生长。
关于栽植密度,标准建议株行距控制在4米×5米左右,每亩种植约33株。这样的密度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有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同时,栽植时应注意保持苗木直立,根系舒展,填土踏实后浇足定根水。
对于田间管理,标准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首先是水分管理,栽植初期要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过量浇水导致烂根;进入生长旺季则需根据天气情况适时灌溉,保持土壤含水量在60%-70%之间。其次是追肥管理,在苗木定植后的第一个生长季内,春季萌芽前追施氮肥促进枝叶生长,秋季落叶前追施磷钾肥增强抗寒能力。此外还应定期除草松土,及时防治病虫害,修剪徒长枝和病弱枝,保证树冠匀称美观。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标准提倡采用物理、生物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理。物理方法包括人工捕捉害虫、设置诱捕器等;生物方法利用天敌昆虫或微生物制剂控制害虫数量;化学方法则是在必要时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施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最后,在树木保护方面,标准要求建立和完善管护制度,明确责任人,定期巡查维护。特别是对于成年大树,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影响,如设置围栏、安装避雷装置等。同时鼓励开展科学试验研究,不断优化栽培技术,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DB41/T 2294-2022梧桐栽培技术规程》从苗木选择到后期管理都给出了详尽指导,体现了标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梧桐栽培的成功率,也为其他树种的栽培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