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蝉花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的环境条件、栽培材料、栽培方法、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蝉花虫草子实体的人工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Cordyceps Chantrae Substrat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526-2022《蝉花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规范》是一项浙江省地方标准,为蝉花虫草的人工栽培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1. 蝉花虫草:由麦角菌科真菌(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寄生于昆虫幼虫上形成的复合体。本标准中明确指出,蝉花虫草的生产应严格遵循这一定义,确保产品的真实性和质量。
2. 子实体:从培养基质中长出的部分,是蝉花虫草的主要药用部位。标准要求子实体的长度、直径等需达到一定规格,以保证其有效成分含量。
二、环境条件
1. 温度:栽培过程中温度控制至关重要。标准规定培养室温度应保持在18℃至25℃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
2. 湿度:相对湿度维持在70%到85%范围内最佳。湿度过低会导致菌丝干枯死亡,而湿度过高则容易引发杂菌污染。
三、培养基配方
1. 标准推荐使用玉米芯、稻草粉、麸皮等为主要原料配制培养基。其中玉米芯占40%-50%,稻草粉占20%-30%,麸皮占10%-20%,并加入适量石膏粉调节pH值至6.5左右。
2. 培养基灭菌处理要求: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在121℃条件下持续灭菌2小时以上,确保彻底杀灭所有微生物。
四、接种与管理
1. 接种前应对培养容器及工具进行严格消毒,并选择健康无损伤的菌种块进行接种。
2. 接种后初期需保持黑暗环境,待菌丝覆盖整个培养基表面后再逐渐增加光照时间,促进子实体分化。
五、采收标准
1. 子实体颜色呈棕黄色或橙红色时即可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2. 采收时注意保留足够的根部组织,以便后续繁殖使用。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蝉花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还特别强调了对产品质量全程可控的重要性。这对于推动该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