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森林植被修复的技术要求、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的森林植被修复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ores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f Pine Wilt Disease Control Si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1085-2021《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森林植被修复技术规程》是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松材线虫病除治后迹地的植被修复工作。以下选取了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4.1 植被恢复原则
本条文强调植被恢复应遵循生态优先、适地适树的原则。这意味着在选择植物种类时,需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确保所选植物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同时,要注重维护生物多样性,避免单一树种的大面积种植,以增强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
5.2 树种选择
根据本条文,树种选择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优先选用乡土树种。乡土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能更好地适应本地环境,减少外来物种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此外,还应适当搭配不同类型的树种,形成多层次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6.3 种植密度
该条文规定了不同的种植密度要求,例如针叶林的种植密度为每公顷2200株至2500株,而阔叶林则为每公顷1100株至1500株。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促进树木生长,同时也有利于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过密或过疏的种植都会影响森林的整体健康状况。
7.2 抚育管理
抚育管理措施包括定期修剪枝条、清除杂草以及防治病虫害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促进林木健康成长。特别是在幼林阶段,及时有效的抚育管理对于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量至关重要。
8.1 监测与评估
最后,本规程强调了对植被恢复效果进行长期监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科学系统的监测与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植被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以上是对DB33/T 1085-2021中几个关键条款的具体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