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螟的防控技术要求,包括监测与预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螟的综合防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Ostrinia furnacalis Control in Cor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玉米螟防控技术规程》(DB4106T 77-2022)是由河南省鹤壁市发布的关于玉米螟防控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防控原则:标准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意味着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注重提前预防玉米螟的发生,而不是等到害虫已经造成损害时才采取措施。这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布局作物以及加强田间管理等手段来减少玉米螟的危害。
2. 农业防治措施:规定了通过调整耕作制度如轮作倒茬等方式来降低玉米螟基数。例如,在玉米收获后及时翻耕土壤,可以有效破坏玉米螟幼虫的越冬场所,从而减少次年的虫口密度。
3. 物理机械防治:提倡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成虫。这种设备能够利用害虫对特定波长光线的趋性,将其吸引至灯下并杀死,是一种环保且高效的物理防治方法。
4. 生物防治:鼓励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控制。赤眼蜂是玉米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通过人工大量繁殖并在田间释放,可显著降低玉米螟的数量。
5. 化学防治:当预测到玉米螟发生程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可以选择适当的农药进行喷洒。但需注意的是,化学防治应在最佳时期实施,并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操作,避免过量用药,防止环境污染和人畜安全问题。
6. 监测与预警:要求定期开展田间调查,掌握玉米螟的发生动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户采取相应措施。
以上内容涵盖了从预防到具体实施的一系列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对于保障玉米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