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苦菊生产的产地环境、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档案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苦菊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hicory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苦菊作为一种常见的蔬菜,其生产技术规程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和提升种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DB34/T 4270-2022《苦菊生产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苦菊的栽培管理流程。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选址与整地
标准中明确指出,苦菊种植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且土层深厚的地块。土壤pH值宜控制在6.5至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这主要是因为苦菊偏好中性偏酸性的环境,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助于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在整地时需深耕细耙,确保土壤疏松透气,并施足基肥,通常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以上,配合适量磷钾肥,为后续生长奠定基础。
栽培方式
该标准推荐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两种方式。直播适合大规模种植,而育苗移栽则能更好地控制株距,提高成活率。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求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如晒种、浸种等,以增强发芽力。播种深度一般为1-2厘米,行距保持在20-25厘米,这样既能保证充足的光照,又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
水肥管理
水分管理是苦菊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标准建议根据天气状况及植株长势适时浇水,特别是在苗期和莲座期要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进入结球期后适当控水,促进叶片紧实。施肥上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前期以氮肥为主,中期增施磷钾肥,后期可适量追加叶面肥,如喷洒磷酸二氢钾溶液,以促进叶片肥厚、色泽鲜亮。
病虫害防治
针对苦菊常见的霜霉病、软腐病以及蚜虫、菜青虫等问题,标准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方面,可通过设置防虫网、黄板诱杀等方式降低虫口密度;化学防治则强调合理用药,优先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此外,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预防病虫害的有效手段,比如及时清除杂草,保持田间清洁,定期轮作换茬,减少病原菌积累。
收获与贮藏
标准规定苦菊的最佳采收时间为植株完全结球后,此时叶片紧密、口感最佳。收获时应选择晴天上午进行,避免雨天操作导致产品受损。采收后的苦菊需迅速预冷处理,然后存放在温度为0-4℃、相对湿度90%-95%的环境中,防止失水萎蔫和品质下降。
通过严格执行DB34/T 4270-2022《苦菊生产技术规程》,可以有效提升苦菊的产量与质量,满足市场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