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定义、等级划分指标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区域内暴雨过程的等级评估与气象服务工作。
Title:Division of Regional Rainstorm Process Grad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区域性暴雨过程等级划分》(DB34/T 4271-2022)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于2022年发布并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等级划分方法,适用于安徽省区域内暴雨灾害防御和气象服务工作。以下选取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标准明确指出其适用于安徽省行政区域内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等级划分。这一限定确保了标准在特定地理范围内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为当地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暴雨过程定义
标准将区域性暴雨过程定义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某区域内多个站点出现暴雨及以上降水天气的过程。这种定义强调了“一定时间范围”和“多个站点”的概念,突出了区域性特征。
等级划分标准
标准根据暴雨强度和影响范围将区域性暴雨过程划分为四个等级:
1. 轻度暴雨:日降水量达到50毫米以上且小于100毫米,影响范围覆盖至少3个县(市、区)。
2. 中度暴雨:日降水量达到100毫米以上且小于200毫米,影响范围覆盖至少5个县(市、区)。
3. 重度暴雨:日降水量达到200毫米以上且小于300毫米,影响范围覆盖至少8个县(市、区)。
4. 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到300毫米及以上,影响范围覆盖至少10个县(市、区)。
这些分级标准不仅考虑了降水量的大小,还结合了影响范围,使得分级更加全面和准确。
数据采集与处理
标准要求采用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对于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保证等级划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应用建议
标准建议各级气象部门根据暴雨等级采取相应的预警和服务措施。例如,在轻度暴雨时加强监测和信息通报;在中度及以上暴雨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相关部门做好防范准备。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区域性暴雨过程等级划分》(DB34/T 4271-2022)为安徽省应对暴雨灾害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方法,有助于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