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会商、评估和发布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预报流程、会商机制、评估方法及信息发布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行政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预报、会商、评估和发布工作。
Title:Regulation for Air Quality Forecasting, Consultation, Evaluation and Rel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276-2022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会商、评估和发布规程》是安徽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性技术规范,旨在提高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该标准从预报、会商、评估到发布的全流程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定,为相关部门提供了操作指南。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在预报方面,标准明确要求预报工作应基于最新的监测数据和气象条件,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趋势。例如,第5.1条规定,“预报人员需每日收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空气污染源排放情况、气象变化趋势等信息。”这意味着预报不仅仅是对当前状况的简单预测,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工业活动、交通排放以及自然天气现象等。通过这样的多维度考量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未来几天内空气质量的变化方向。
接着谈到会商机制的重要性。根据第6.2条,“当预测到可能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应立即启动会商程序。”这表明一旦发现潜在风险,及时召开专家会议讨论对策显得尤为必要。会商过程中不仅要分析现有数据,还应当邀请气象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此外,标准还强调了跨部门协作的意义,鼓励环保局与气象局之间建立长效沟通渠道,以便快速响应突发状况。
再者,在评估环节中,标准特别指出要定期回顾已发布的预报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按照第7.3条所述,“每年度应对全年空气质量预报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形成书面报告提交给上级主管机构。”这样做有助于不断改进模型精度,积累宝贵经验。同时,对于重大事件期间的表现也需单独记录存档,便于日后查阅参考。
最后关于信息发布,标准提出了透明公开的原则。第8.1条规定,“所有对外公布的空气质量预报信息都必须真实可靠且易于理解。”这就要求负责单位确保数据来源清晰可追溯,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传达复杂的专业知识。另外,为了增强民众信任感,还可以增加互动交流平台,让市民能够直接反馈意见或提出疑问。
综上所述,《DB34/T 4276-2022》不仅涵盖了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的各个环节,而且注重实际执行效果。通过对这些核心内容的学习掌握,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更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