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秸秆膨化微贮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工艺流程、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及贮存管理。本文件适用于玉米秸秆膨化微贮饲料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rn Straw Expansion and Micro-storag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玉米秸秆膨化微贮技术规程》(DB22/T 3403-2022)是一项专门针对玉米秸秆膨化微贮的技术规范,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提高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畜牧业。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原料选择与预处理
标准指出,用于膨化微贮的玉米秸秆应来源于健康生长、无霉变、无污染的玉米植株。在预处理阶段,要求将秸秆切短至一定长度(通常为1-2厘米),以利于后续的加工和发酵过程。此外,还强调了去除杂质的重要性,如泥土、石块等非纤维性物质,确保原料质量。
膨化处理
膨化是本技术的核心环节之一。根据标准,膨化设备需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加热功能,能够迅速提升物料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破坏植物细胞壁结构,增加表面积,还促进了营养成分的释放。具体操作时,应注意控制进料速度、蒸汽压力以及出料温度等参数,避免因过度或不足而导致效果不佳。
微生物添加
为了促进有效发酵,标准建议使用特定种类的乳酸菌作为主要发酵剂,并可适当加入其他有益微生物如酵母菌等。这些微生物能够在适宜条件下快速繁殖,产生大量乳酸和其他代谢产物,降低pH值,抑制有害菌群生长,同时改善饲料风味。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推荐剂量添加,并确保混合均匀。
发酵条件
发酵期间的环境因素对最终产品质量至关重要。标准规定,最佳发酵时间为7-15天,在此期间需维持稳定的温湿度条件(一般为20℃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此外,还需定期检查密封状况,防止外界氧气侵入影响发酵进程。如果发现密封不良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成品检验与储存
成品质量检验主要包括感官指标(如颜色、气味)、理化指标(如水分含量、pH值)及微生物学指标(如大肠杆菌数、沙门氏菌数)等方面。合格的产品方可入库储存。储存场所应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并定期检查是否有结块现象发生。若发现结块严重,则需及时处理以免影响整体品质。
综上所述,《玉米秸秆膨化微贮技术规程》(DB22/T 3403-2022)从原料选取到成品储存全过程都做出了详尽的规定,为实现高效安全地利用玉米秸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共同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