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杉木种质资源库营建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选址与规划、采集与处理、栽植技术、抚育管理及档案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杉木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Germplasm Resource Bank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杉木种质资源库营建技术规程》(DB35/T 2065-2022)是福建省地方标准,为杉木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选址与规划
5.1 选址条件
该部分强调了选址的重要性,要求地形以平缓坡地或丘陵地带为主,土壤应具备良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pH值在4.5至6.5之间。这是因为杉木对土壤酸碱度敏感,适宜的环境能促进其生长发育。
5.2 规划布局
明确指出种质资源库应按照“分区管理、集中保存”的原则进行规划,分为核心保护区、辅助保护区和展示区三大区域。核心保护区用于保存珍贵稀有品种,需设置隔离带防止外来干扰;辅助保护区则作为过渡地带,提供生态缓冲;展示区主要用于科普教育及示范推广活动。
种质收集与保存
6.1 种质收集
规定了种质来源的多样性要求,即至少涵盖本地主要栽培类型以及具有特殊价值的野生种群。采集时需记录详细的产地信息、生物学特性等数据,并妥善处理标本以确保长期保存质量。
6.2 种质保存方法
推荐采用种子低温干燥密封保存法和组织培养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短命种子采取即时播种策略;而长寿命种子则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延长寿命。此外还提倡建立数字档案系统,实现种质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共享。
栽培管理措施
7.1 苗木培育
强调苗木质量是影响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建议使用无病虫害健康的插条或嫁接苗,并实施标准化育苗流程,包括基质配制、温光调控等环节。同时定期检查幼苗健康状况,及时防治病虫害。
7.2 植被恢复与维护
提出植被恢复期间要合理安排抚育工作,如适时修剪枝叶、清除杂草、施肥灌溉等。特别注意避免过度干预导致生态系统失衡,保持原有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以上内容只是该标准的部分精华提炼,全面理解和应用还需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相关章节的具体要求。希望这些解读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标准的核心要点,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