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旱田土壤中4种长残效除草剂(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三氮苯类和吡啶类)污染的生物炭原位钝化修复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修复流程、实施步骤及效果评估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旱田土壤中长残效除草剂污染的修复工作,为提高土壤安全性和农作物生产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situ Biochar Passivation Remediation of Long-residual Herbicide Contamination in Dryland Soil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2/T 1144-2022《旱田土壤4种长残效除草剂污染生物炭原位钝化修复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生物炭对长残效除草剂的钝化作用,有效降低其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界定了“长残效除草剂”、“生物炭”等核心概念。“长残效除草剂”是指在土壤中残留时间较长、不易降解且可能对作物生长及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一类除草剂。而“生物炭”则是由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产生的固态产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技术要求
# 生物炭的选择与制备
生物炭的质量直接影响修复效果。标准规定生物炭应具备高比表面积、丰富的孔隙结构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制备过程中需控制温度在450℃至700℃之间,并确保原料来源安全可靠,避免引入新的污染物。
# 施用量确定
根据受污染土壤的具体情况,推荐每亩施加200kg至300kg的生物炭。这一剂量既能保证足够的钝化能力,又不会过度改变土壤原有性质。
# 施工方法
生物炭应在作物播种前均匀撒施于地表,并通过机械翻耕将其混入耕作层。这样可以确保生物炭与除草剂充分接触,发挥最佳钝化效果。
效果评估
为检验修复成效,需定期监测土壤中目标除草剂残留量的变化趋势。当残留浓度降至安全水平后方可认为修复成功。此外,还需关注修复过程中是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必要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注意事项
实施该技术时应注意避免过量使用生物炭导致土壤板结等问题。同时,在选择施用区域时要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种类等因素,以提高实际应用效果。
以上是对DB12/T 1144-2022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共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