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姜荷花组培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外植体选择与消毒、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姜荷花组培苗的生产及其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issue Culture Seedling Production of Siam Tulip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姜荷花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DB53/T 1127-2022)是一项云南省地方标准,为姜荷花组培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这项标准从种质资源选择、培养基制备到出瓶驯化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规范,对提升姜荷花组培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种质资源选择方面,标准明确要求母株应健康无病虫害,且生长健壮。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健康的母株是保证组培苗质量的基础。如果母株本身存在病虫害问题,在后续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污染率升高,影响最终组培苗的成活率和品质。
关于培养基制备,标准规定了基本培养基种类及添加物的具体参数。例如,MS基础培养基被推荐作为基本培养基之一,并且需要加入一定浓度的植物激素如6-BA和NAA来调控细胞分裂与分化。这样的组合能够有效促进芽点的形成以及不定芽的生长发育。此外,还强调了pH值控制在5.8±0.2范围内的重要性,这是因为适宜的酸碱度有助于营养物质的有效吸收并维持细胞正常代谢活动。
在继代增殖阶段,标准指出每个周期的时间长度宜控制在28至35天之间。过短的时间可能导致细胞分裂不够充分而影响产量;而时间过长则可能引发玻璃化现象,即植株变得柔软透明且难以移栽存活。因此合理安排继代周期对于提高繁殖效率至关重要。
当达到预定数量后进入生根诱导期时,标准建议使用1/2强度的MS培养基添加适量IBA或NAA。较低浓度的激素有利于促进根系发育而不抑制地上部分生长。同时需要注意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以减少水分蒸发对幼苗造成的压力。
最后,在完成全部培养程序准备移栽前,还需经过逐步降低环境条件如光照强度、温度变化等方式进行炼苗处理。这样可以增强组培苗对外界恶劣条件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其成活率。
综上所述,《姜荷花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通过严谨细致的规定确保了整个生产流程符合科学规律并且可操作性强。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姜荷花组培苗的质量而且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