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绒山羊光照控制同期脱绒的技术要求、设施设备条件、操作规程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采用人工光照控制技术实现绒山羊同期脱绒的生产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ynchronized Dehairing of Cashmere Goats by Light Control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800—2022 绒山羊光照控制同期脱绒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内蒙古地区绒山羊养殖的技术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光照管理提高绒山羊的生产效率和品质。以下将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光照周期的设计上,标准明确指出,成年母羊在9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期间应实行16小时的人工光照与8小时黑暗交替的光照模式,而公羊则需保持自然光照条件不变。这一规定主要是基于绒山羊的生理特性,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有效抑制褪黑激素分泌,从而推迟绒毛脱落期,实现群体同步脱绒,这对于规模化养殖场来说尤为重要,能够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并减少人力成本。
其次,关于光照强度的要求,标准建议采用400至600勒克斯的白光光源,并且要求灯源距离地面的高度保持在1.8米左右。这样的设置既保证了足够的光照强度以达到预期效果,又避免了过高或过低的光照强度可能对羊只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为了确保光照均匀性,每盏灯的有效覆盖范围不得超过20平方米,灯具之间的间距也应适当调整,通常为3至4米。
再者,标准还特别强调了饲养管理措施的重要性。例如,在实施光照控制的同时,要密切观察羊群的状态,一旦发现个体出现异常反应,如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还需定期检查光照设备的工作状态,包括电线连接是否牢固、灯泡是否完好无损等,确保整个系统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最后,关于记录保存方面,标准要求每次操作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光照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强度变化情况以及羊群的具体表现等信息。这些数据不仅有助于后期分析评估光照控制的效果,也为未来优化方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DB15/T 2800—2022 绒山羊光照控制同期脱绒技术规范》通过对光照周期、光照强度及饲养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具体指导,为内蒙古地区的绒山羊养殖业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体系。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才能真正发挥出这项技术的优势,促进当地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