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含铁尘泥中磷、钛、锰、锌、钾和钠含量的测定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本文件适用于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铁尘泥中上述元素含量的测定。
Title:Determination of phosphorus, titanium, manganese, zinc, potassium and sodium contents in iron-bearing dust -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中国标准分类号:X74
国际标准分类号:77.04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590-2022《含铁尘泥 磷、钛、锰、锌、钾和钠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是一项针对含铁尘泥中多种元素测定的重要标准。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标准适用于测定含铁尘泥中磷、钛、锰、锌、钾和钠这六种元素的含量。这些元素在冶金工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含量直接影响到资源回收利用的效果以及后续处理工艺的选择。
标准规定了样品制备的具体步骤:样品需经过破碎、混匀后过筛至粒径小于0.1毫米,并且要求每份样品重量不少于50克。这种严格的操作流程确保了样品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均匀性,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关于仪器条件设定,标准指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的工作参数应根据设备说明书调整至最佳状态。例如,射频功率通常设置为1300瓦左右,辅助气流量为0.8升/分钟,冷却气流量为15升/分钟等。这些参数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信号强度与背景噪声的比例,进而影响测量精度。
对于校准曲线的建立,标准强调至少需要准备五个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系列,并且每个浓度水平至少重复测定三次以获得稳定的数据点。此外,还必须包含一个空白对照组来排除基质效应的影响。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校准方程R²值不得低于0.995,表明该模型具备较高的拟合度。
最后,在结果报告方面,标准建议采用质量分数表示各元素含量,并保留两位小数。当样品中某元素的实际测得值低于方法检出限时,则应在报告中标明“未检出”字样。同时,整个实验过程中的相对偏差不得超过±10%,否则需重新取样复测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综上所述,《含铁尘泥 磷、钛、锰、锌、钾和钠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操作指南,而且明确了数据处理及结果表达的要求,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技术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