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球盖菇在冬闲田栽培的技术要求、场地选择、栽培准备、播种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环节的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范围内利用冬闲田进行大球盖菇栽培的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Pleurotus eryngii in Winter Idle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26T 233-2022 大球盖菇冬闲田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大球盖菇在贵州地区冬闲田中栽培的技术规范。这项标准对大球盖菇的栽培条件、栽培材料、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指出,大球盖菇是指伞菌目、粪锈伞科、粪锈伞属的一种食用菌,其学名为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依据,确保了各方对所涉及对象的认识一致。
其次,“环境要求”章节强调,大球盖菇栽培地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且前茬作物收获后能够及时清理的冬闲田。具体来说,土壤pH值应在5.5至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并且要求地块具备良好的灌溉设施。这些条件能够保证大球盖菇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水分供给。
再者,“栽培材料准备”部分规定了稻草、玉米秸秆等作为主料的比例及处理方法。稻草与玉米秸秆按照2:1的比例混合使用,并需提前浸泡24小时以上,以达到软化效果。此外,还需加入一定量的牛粪或鸡粪作为辅料,比例约为1:1。这种配比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发育。
关于“播种期”,标准建议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确定最佳播种时间。一般情况下,当气温稳定在10℃左右时即可开始播种,通常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期间。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冬季闲置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最后,“病虫害防控”环节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检查田间情况,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进行治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过度喷洒农药,优先采用诱捕器、粘虫板等环保型工具来减少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DB5226T 233-2022 大球盖菇冬闲田栽培技术规程》从多个维度对大球盖菇栽培过程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推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