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口黑鲈池塘圈养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设施设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控、收获与运输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大口黑鲈在湖北省内的池塘圈养生产及其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ond Enclosure Culture of Largemouth Bass (Micropterus salmoides) in Hubei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898-2022《大口黑鲈池塘圈养技术规范》是湖北省地方标准,于2022年发布并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大口黑鲈池塘圈养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设施设备、苗种选择与放养、养殖管理、病害防治、水质调控以及生产记录等要求。
首先,关于环境条件。标准指出,池塘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地方建设,水源充足且无污染。池塘面积一般为5至30亩,水深保持在1.5至2米之间。池底平整,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并且需要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
其次,在设施设备方面,标准强调要安装增氧机,每亩水面至少配备0.75千瓦功率的增氧机一台。同时,还需设置投饵机、水质监测仪等现代化养殖设备,以提高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
对于苗种选择与放养环节,标准要求选用健康无病、体格健壮的大口黑鲈苗种,规格整齐一致。放养前需对苗种进行消毒处理,放养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0尾左右,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在养殖管理上,标准提倡采用生态友好型的投喂方式,合理安排饲料种类和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造成浪费或水质恶化。定期巡查池塘情况,及时清理残饵和杂物,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
病害防治部分,标准倡导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加强日常管理、改善水质条件来减少疾病发生几率。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
水质调控是整个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标准建议定期检测水体中的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确保其处于适宜范围内。必要时可通过换水、使用微生物制剂等方式调节水质。
最后,关于生产记录,标准要求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苗种来源、投放时间及数量、饲料消耗情况、水质检测结果以及病害防治措施等内容,以便日后查阅和分析。
综上所述,《大口黑鲈池塘圈养技术规范》从多个角度全面规范了大口黑鲈池塘圈养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为养殖户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依据,有助于促进该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