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鉴定的术语和定义、样品采集与处理、鉴定方法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大豆生产中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监测与防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oybean Cyst Nematode Physiological Ra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1T 102-2022《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鉴定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技术标准,为科学鉴定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小种提供了规范化的操作指南。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标准的范围部分明确指出该规程适用于通过人工接种法对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鉴定。这意味着在实际应用中,必须严格按照此方法来进行操作,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其次,在术语和定义部分强调了几个核心概念:如“大豆胞囊线虫”是指寄生于大豆根部并导致其生长受阻的一种线虫;“生理小种”则是指具有相同致病特性的群体。这些定义有助于统一认识,避免因理解偏差而影响实验结果。
再者,在样品采集与处理章节中规定了样本应从田间随机抽取,并且需要保证样本的新鲜度和代表性。同时要求在运输过程中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样本变质或受到污染。这一系列要求旨在保障后续实验数据的真实可靠。
对于接种程序而言,标准特别指出要按照一定的浓度比例进行接种,并且在整个培养期间要维持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此外还提到接种后需定期观察记录植株的反应情况直至收获期结束。
最后,在结果分析与判定部分给出了具体的判断依据和标准。例如当某一特定品种在测试条件下表现出明显的受害症状时,则可以认定存在相应的小种感染。这不仅明确了如何得出结论,也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比较奠定了基础。
总之,《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鉴定技术规程》通过对各个环节严格把控,确保了鉴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