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饲料生产环节防控非洲猪瘟的基本要求、人员管理、原料采购与储存、生产工艺控制、运输管理、环境消毒和应急处置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从事猪用饲料生产的企业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frican Swine Fever in Feed Production Proces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196-2022《饲料生产环节防控非洲猪瘟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防止非洲猪瘟病毒在饲料生产过程中传播。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在原料管理方面,标准要求所有进入厂区的原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这意味着任何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物质都不得直接投入生产流程中。例如,对于进口饲料原料,应确保其来源国没有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并且要提供官方出具的健康证明文件。此外,还应当建立完善的台账记录系统,以便追溯每一批次原料的流向和使用情况。
其次,在生产工艺控制上,规定了饲料加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物理或化学方法来杀灭潜在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比如采用高温高压处理技术对成品颗粒料进行消毒,确保中心温度达到至少85℃并保持至少3分钟以上。同时,对于液体添加剂等无法承受高温处理的产品,则建议使用γ射线辐照等方式来进行灭菌操作。
再者,在环境卫生管理上,强调了生产车间内部环境清洁的重要性。包括定期清洗设备表面、地面以及墙壁等容易积聚灰尘的地方;及时更换破损的通风过滤网以保证空气流通顺畅;并且要求工作人员穿戴专用的工作服帽鞋,并且每次进出车间前后都要彻底洗手消毒。
最后,在废弃物处置环节里指出所有涉及生物安全风险的相关废物如废弃包装袋、动物尸体残渣等均需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妥善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员工健康,也能有效减少外界环境中病原体的数量。
总之,《饲料生产环节防控非洲猪瘟技术规范》从多个角度出发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各项措施,可以大大降低非洲猪瘟病毒入侵的风险,从而保障整个产业链的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