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秸秆好氧快速堆腐还田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秸秆好氧快速堆腐还田的农业生产活动及相关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erobic Rapid Composting and Returning of Straw to Field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秸秆好氧快速堆腐还田技术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安徽省发布的DB34/T 4211-2022标准为该技术提供了规范指导。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在原料选择方面,标准要求秸秆应新鲜且无霉变,含水量控制在50%-60%之间。这是因为适宜的水分含量能够保证微生物活动的最佳状态,过低会导致堆肥过程缓慢,过高则可能造成厌氧环境。
关于堆肥堆制,标准规定初始堆高不应低于1米,宽度以2-3米为宜。此规定基于热量积累与通风平衡的考虑,既能有效保温促进发酵,又可避免因密度过大引发局部缺氧。
在翻堆管理上,标准建议每3-5天进行一次翻堆作业。这一频率有助于均匀分布氧气和温度,同时将未充分分解的部分翻至中心部位再次发酵,确保整体腐熟度一致。
此外,标准强调了堆肥过程中pH值的监控,推荐维持在7.5-8.5范围内。通过定期检测并适当调整,可以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堆肥质量。
最后,在施用环节,标准指出堆肥产品需经过至少1个月的后熟期才能投入使用,并且每亩地的施用量不宜超过3吨。这样做不仅能够进一步稳定养分,还能防止过量施肥对土壤及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条文从原料准备到后期使用全流程覆盖,为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