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安徽省低保对象识别过程中消费性支出的认定原则、认定方法、认定流程及相关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各级民政部门及社会救助机构在低保对象识别工作中对消费性支出的认定。
Title:Work Guidelin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Low-income Assistance Recipients - Recognition of Consumptive Expenditures
中国标准分类号:A8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176-2022 低保对象识别中消费性支出认定工作指引》是一项专门用于指导低保对象识别过程中消费性支出认定的技术规范。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该标准在第3章“术语和定义”中明确了一些关键概念。例如,“消费性支出”被定义为维持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衣着、居住、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费用总和。这一定义明确了哪些支出属于认定范围,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其次,在第5章“数据收集与核实”部分,强调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真实性。标准要求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申请人家庭的收入和财产状况,包括但不限于民政部门的信息系统查询、社区走访调查以及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同时,规定了对申请人的消费性支出进行实地核查的比例不得低于30%,确保认定工作的准确性。
再者,第6章“支出分类与计算”中提出了具体的分类方法和计算公式。根据标准,消费性支出分为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和其他非必要消费四大类。其中,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其他类别则需结合实际情况具体核算。此外,还特别指出对于特殊群体如残疾人或老年人的额外支出应予以适当考虑。
最后,在第7章“审核与审批”环节,明确了各级审核机构的责任分工及操作流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最终审批,并定期对已批准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进行复核,以保证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
综上所述,《DB34/T 4176-2022》不仅提供了详细的认定程序指南,而且注重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与合理性,为提高社会救助效率和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