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羊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的操作规程,包括样品采集、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特性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羊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实验室分离与鉴定工作。
Title:Operational Procedures for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annheimia Haemolytica in Sheep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羊溶血性曼氏杆菌分离与鉴定操作规程》(DB15/T 2742—2022)是由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旨在规范羊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工作。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样本采集:规程要求在采集样本时应选择病死羊或活体病羊的鼻腔、咽喉、肺部等部位。样本采集工具需无菌,避免污染。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确保样本的新鲜度和代表性,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样本处理:样本到达实验室后需要立即进行处理。规程建议将样本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并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此步骤的目的在于让细菌有足够的时间生长繁殖,以便后续的分离和鉴定。
3. 细菌分离:从培养基上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化培养。规程强调要使用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判断是否为疑似溶血性曼氏杆菌。如果菌落呈现典型的圆形、边缘整齐且具有溶血环,则进一步确认其为该菌种的可能性较大。
4. 生化试验:包括糖发酵试验、酶活性测试等。例如,利用过氧化氢酶试验来检测细菌是否能够分解过氧化氢产生氧气泡,以此作为初步筛选依据之一。此外还需进行靛基质试验、甲基红试验等项目,通过这些反应特性进一步验证菌株的身份。
5. 分子生物学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特定基因片段如rpoB基因,然后对产物进行测序分析。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最终确定菌株的确切种类。
6. 报告撰写:完成所有实验之后,应当及时整理数据并形成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应包含样品信息、实验过程概述、主要发现以及结论部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描述结果时要客观公正,不得夸大或隐瞒事实。
以上就是关于《羊溶血性曼氏杆菌分离与鉴定操作规程》(DB15/T 2742—2022)中几个关键环节的具体解析。遵循这些规定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还能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