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熊猫个体识别的技术要求、数据采集与处理、算法模型及应用流程。本文件适用于基于图像和视频的大熊猫个体识别及相关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iant Panda Ident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Z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2925-2022《大熊猫识别技术规范》是一项四川省地方标准,旨在为大熊猫的野外个体识别提供统一的技术方法和操作流程。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标本采集与保存
标准中规定了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避免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造成伤害。采集时需记录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信息,并妥善保存样本。例如,毛发样本应密封于干燥洁净的容器内,避免污染。
图像采集要求
对于图像采集,标准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使用相机或摄像设备时,分辨率不得低于800万像素,确保清晰度足以辨认个体特征。同时,拍摄角度应尽量选择正面或侧面,以便观察面部斑纹及身体特征。
特征点标注与比对
在特征点标注部分,标准强调了关键部位如眼圈、耳部、四肢及尾部的细节描述。通过这些特征点的精确标注,可以有效提高识别准确性。此外,还规定了特征比对的方法,包括人工比对和计算机辅助比对两种方式,后者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自动提取并匹配特征点。
数据库建设
关于数据库建设,标准指出,所有采集的数据都必须录入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完整的档案。数据库应包含个体基本信息、采样记录、图像资料等内容,并定期更新维护,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保障识别工作的质量,标准特别设立了质量控制环节。这包括定期开展内部审核,检查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组织专家评审会,评估识别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实施外部监督机制,接受相关机构的检查指导。
以上是对DB51/T 2925-2022中几个重要条文的深入解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