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低温作业环境中劳动者所需采取的劳动防护措施、技术要求及管理规范。本文件适用于在低温环境下从事作业的企业和劳动者,用于指导劳动防护工作的实施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abor Protection in Cold Environment Work
中国标准分类号:C5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3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288—2022《低温作业劳动防护技术规范》是一项针对黑龙江省地区制定的地方标准,旨在为低温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提供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低温作业分级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低温作业的分级标准,依据工作环境温度的不同分为四级。一级为-10℃至-25℃;二级为-26℃至-40℃;三级为-41℃至-55℃;四级为低于-55℃。这一分级有助于企业根据实际作业条件选择合适的防护装备和管理措施。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
对于不同级别的低温作业,标准要求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例如,在一级低温作业时,应配备防寒服、保暖内衣、手套等基础防护用品;而在四级低温作业中,则需要更专业的设备如加压式防寒服、面罩以及专门设计用于极端寒冷条件下的靴子等。同时强调所有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定期检查维护以确保其有效性。
健康监护与培训
为了保障劳动者健康安全,本标准特别指出从事低温作业人员需接受定期体检,重点关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状况等方面的变化。此外,还要求用人单位组织专业培训,使员工了解低温作业的危害性及其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工作时间安排
考虑到低温对人体的影响,标准建议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和强度。比如,在一级低温条件下连续工作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而到了四级低温,则原则上不允许长时间暴露于该环境中。必要情况下可采取轮班制,保证每位工作人员有足够的休息恢复时间。
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如突发性低温伤害事故,标准要求各单位提前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急救药品储备、快速转移机制以及联系当地医疗机构的具体流程等内容。一旦发生意外事件能够迅速响应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低温作业劳动防护技术规范》不仅关注到了物理层面的安全保障,同时也重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希望各相关单位能够严格按照此标准执行,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