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芍药栽培的产地环境、选地整地、繁殖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芍药的规范化栽培。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aeonia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芍药栽培技术规程》(DB23/T 3267—2022)是由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芍药的栽培技术,提高芍药种植的质量和产量。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与繁殖
1. 品种选择:标准指出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状况以及市场需求来选择适合的芍药品种。例如,对于寒冷地区,推荐使用抗寒性强的品种;而对于温暖湿润区域,则可以选择生长旺盛、花色鲜艳的品种。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不同品种对环境适应能力各异,直接影响到后期的成活率及观赏价值。
2. 繁殖方法:主要包括分株繁殖、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三种方式。其中分株繁殖是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在秋季或春季均可操作。具体做法是将母株根部自然分开成若干小块,每块至少保留一个芽眼,然后按一定间距栽植于预先准备好的苗床上。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快速获得大量健壮幼苗,并且遗传特性稳定。
二、整地与施肥
1. 整地要求:种植前需要深耕细耙,确保土壤疏松透气。同时要清除杂草根系及其他杂物,为芍药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土壤过于粘重,则需掺入适量河沙改善通气性;若土质偏酸性,则可施加石灰调节pH值至中性左右。
2. 施肥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腐熟的农家肥或者商品有机肥,每亩用量约为2000-3000公斤。追肥则视植株长势而定,在开花前后分别施一次复合肥,促进叶片繁茂和花朵开放。值得注意的是,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烧苗现象发生。
三、田间管理
1. 浇水灌溉:芍药喜湿润但忌积水,因此在干旱季节应及时补充水分,保持土壤适度湿润即可。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防止根部腐烂。
2. 中耕除草:定期进行中耕松土有助于增强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能,同时还能有效抑制杂草滋生。一般情况下,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全面性的中耕作业。
3. 病虫害防治:常见的病害有白粉病、锈病等,可通过喷洒波尔多液或其他专用杀菌剂预防;常见虫害包括蚜虫、红蜘蛛等,可用吡虫啉类杀虫剂处理。另外还需加强日常巡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控制扩散范围。
四、采收与贮藏
1. 采收时间:通常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进行采挖。此时根部营养积累充足,品质最佳。
2. 贮藏方法:新鲜采收下来的根须需要及时清洗干净并晾晒至半干状态,然后放置于通风干燥处堆垛保存。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采用冷藏技术延长保鲜期。
以上就是关于《芍药栽培技术规程》(DB23/T 3267—2022)中一些关键内容的深入分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广大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从而实现高效优质的芍药生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