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籼米食味品质感官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人员、评价环境、样品制备、评价方法及结果表示。本文件适用于籼米食味品质的感官评价。
Title:Sensory Evaluation Method for Indica Rice Eating Quality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3/T 2317-2022《籼米食味品质感官评价方法》是湖南省地方标准,规定了籼米食味品质感官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条件、评价程序及评分方法等内容。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
- 标准明确了“食味品质”是指大米在蒸煮后食用时的综合口感特性,包括气味、外观、适口性和滋味等。这一定义为后续评价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参照。
2. 评价条件
- 样品制备:要求样品需经过标准化处理,如淘洗、浸泡时间一致,确保不同样品间条件可控。
- 环境要求:评价应在光线充足、温度适宜(一般为20℃-25℃)且无异味干扰的环境中进行,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评价程序
- 感官评价员选择:参与评价的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感官分析基础,并经过相关培训。标准建议至少由5名以上评价员组成小组,以减少个体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 评价顺序:样品需随机编号,避免顺序效应导致偏差。每次评价仅提供一个样品,防止混淆。
4. 评分方法
- 使用五分制或十分制对每个样品的各项指标(气味、外观、适口性、滋味)分别打分,最后计算总分。标准特别强调了各单项得分的重要性,比如适口性和滋味通常占较大权重,因为它们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接受度。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DB43/T 2317-2022旨在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大米食味品质感官评价体系,这对于提高湖南地区籼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