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穗状狐尾藻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的技术要求,包括培养环境、营养液配制、接种方法、日常管理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穗状狐尾藻的实验室培养及其相关研究工作。
Title:Laboratory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yriophyllum Spicatum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3/T 1969-2020《穗状狐尾藻实验室培养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规范穗状狐尾藻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标准开篇明确了“穗状狐尾藻”等关键术语的概念。例如,“穗状狐尾藻”是指一种特定的水生植物,其形态特征为穗状花序,这对于后续实验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2. 环境条件:规定了实验室培养所需的环境参数,包括温度(通常保持在20℃至25℃之间)、光照强度(一般设置为10000lux到20000lux)以及pH值范围(建议维持在6.5到7.5)。这些条件直接影响穗状狐尾藻的生长状态。
3. 基质选择与处理:标准指出,培养基质应选用无污染、富含营养且透气性好的材料,如珍珠岩或蛭石,并需经过高温灭菌处理以防止病害发生。
4. 种苗选取与处理:强调了种苗质量的重要性,要求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穗状狐尾藻作为种苗,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清洗消毒处理。
5. 日常管理:包括定期更换培养液、控制水量及适时施肥等内容。特别提到每周至少更换一次新鲜培养液,并根据植株生长情况调整肥料种类和用量。
6. 病虫害防治: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建议采用生物方法或物理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避免使用化学药剂造成二次污染。
7. 采收标准:明确了穗状狐尾藻的最佳采收时期,通常是当植株高度达到一定标准时即可收获。此外还给出了具体的采收方式和技术要点。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穗状狐尾藻实验室培养技术规程》从多个方面对穗状狐尾藻的实验室培养过程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规定,旨在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一标准对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