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朝鲜蓟根茎腐烂病的防治原则、农业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方法及综合管理技术。本文件适用于朝鲜蓟根茎腐烂病的预防和治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rtichoke Root Ro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3/T 1931-2020 朝鲜蓟根茎腐烂病防治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朝鲜蓟种植过程中根茎腐烂病的防治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标准范围
标准适用于湖南省内朝鲜蓟种植区的根茎腐烂病预防与控制。这一范围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地域和作物类型,确保了技术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防治原则
标准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应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等,同时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种子处理
根据标准,种子处理是防治工作的第一步。推荐使用温水浸种法,即将种子置于55℃的温水中浸泡15分钟。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降低发病几率。
田间管理
标准要求加强田间管理,包括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水分管理。例如,建议每亩种植密度控制在3000株左右,并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调整施肥量,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植株徒长,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
化学防治
对于已经发生的根茎腐烂病,标准推荐使用甲基硫菌灵或百菌清等药剂进行喷雾处理。具体使用浓度和次数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通常间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采收前一周停止用药,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生物防治
除了化学手段外,还可以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剂进行生物防治。比如施用芽孢杆菌类生物肥料,这类产品能够通过竞争作用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防病效果。
病情监测
定期检查田间的发病情况非常重要。一旦发现疑似病害症状,应及时取样送检,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措施。此外,还应该建立长期监测体系,记录历年来的发病规律,为后续防控提供依据。
以上就是对《DB43/T 1931-2020 朝鲜蓟根茎腐烂病防治技术规程》部分核心内容的深入分析。遵循这些指导原则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自己的作物免受病害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