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蟹生态种养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田间工程、水稻栽培技术、河蟹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及收获与运输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南省内稻蟹生态种养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Rice-Crab Co-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蟹生态种养技术是近年来农业领域推广的一项重要技术,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 1919-2020《稻蟹生态种养生产技术规程》为这项技术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以下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关于稻田的选择与改造。标准中明确规定,稻田应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无污染的区域,且要求稻田四周需设置防逃设施。此外,稻田需进行适当的改造,包括开挖环形沟和田间沟,以满足河蟹生长所需的生活环境。这一规定旨在确保稻田既能满足水稻种植需求,又能提供适宜河蟹生存的空间。
其次,在蟹苗放养方面,标准提出要在水稻移栽后7-10天内完成蟹苗放养。放养前需对稻田进行消毒处理,并根据稻田面积合理确定放养密度,一般每亩放养规格为80-120只的蟹苗。同时强调了放养前要进行试水,确保水质安全,这对于提高蟹苗成活率至关重要。
再者,关于日常管理。标准特别指出要定期监测水质,保持稻田水位稳定,适时调节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在饲料投喂上,建议采用植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的方式,既保证河蟹的营养需求,又避免过量投喂造成水质恶化。同时,还强调了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定期巡塘观察河蟹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最后,关于收获环节。标准明确指出稻谷收获应在秋季进行,而河蟹则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安排捕捞时间。在收获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之,DB43/T 1919-2020《稻蟹生态种养生产技术规程》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规范,为稻蟹生态种养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