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效益监测及评估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监测内容与方法、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及报告编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的效益监测与评估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Benefit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7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2035-2022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效益监测及评估规范》是一项专门用于指导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效益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标准。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关于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标准明确要求监测指标应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服务三大类。在生态系统结构方面,强调植被覆盖度、物种多样性等直接反映草原健康状况的指标;功能方面则关注碳固定能力、水源涵养作用等;服务类指标涵盖牧草产量、文化价值等。这一设置体现了对草原生态系统全面考量的理念,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修复成效。
二、监测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标准指出,现场调查法是基础手段,同时鼓励采用遥感技术、无人机航拍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辅助。特别是在大范围或地形复杂区域,遥感影像分析能够提供连续且客观的数据支持。此外,还特别提到要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长期变化趋势。
三、评估模型的应用
标准推荐使用综合指数法作为主要评估工具,并给出了具体计算公式。该方法通过赋权各单项指标得分来生成总体评价结果,其中权重分配需依据实际项目特点合理确定。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类型的草原修复工程,其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如退化草原恢复更注重植被恢复效果,而沙化草原治理则侧重于防风固沙功能改善。
四、监测周期与报告编制要求
规定了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监测,并在工程竣工后持续跟踪三年以上。每次监测结束后应及时形成书面报告,内容涵盖监测概况、数据分析、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等方面。报告形式应简洁明了,便于决策者理解和采纳。
五、质量控制措施
为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建立完整的原始记录档案、定期校准仪器设备、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等内容。同时强调了第三方机构参与的重要性,认为独立审查可以有效避免主观偏差影响最终结论。
综上所述,《DB63T 2035-2022》不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监测框架,也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具体指导,对于促进草原生态保护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