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退化高寒草原恢复治理效果评价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结果应用。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退化高寒草原的恢复治理效果评价工作,也可为其他类似区域提供参考。
Title:Evaluation of Degraded Alpine Grassland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Effects - DB63T 2037-2022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2037-2022《退化高寒草原恢复治理效果评价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用于评估退化高寒草原恢复治理成效的技术标准。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退化高寒草原”、“恢复治理”等核心概念。例如,“退化高寒草原”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土壤侵蚀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高寒地区草原生态系统。这一定义为后续评价工作提供了统一的认识基础,确保了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评价指标体系
该部分规定了评价指标应包括生态功能恢复状况、植被恢复情况及土壤改良效果三个方面。其中,生态功能恢复状况主要考察草原生产力变化、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程度等;植被恢复情况则关注植物种类丰富度、群落结构稳定性等方面;土壤改良效果侧重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幅度、土壤持水能力改善情况等。这些指标全面反映了恢复治理的实际成效。
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数据采集要求,如采用样方调查法确定植被覆盖度和高度,利用遥感影像分析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趋势等。同时强调了数据处理过程中需遵循统计学原理,保证结果准确可靠。此外,还特别指出对于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同样重要,有助于纵向对比分析治理前后的情况。
综合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采用多因子加权评分法,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分配权重,并结合实际监测数据计算总得分。当总分达到一定阈值时即可判定为治理成功。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综合评判模型,能够更精准地反映复杂系统的整体状态。
实施建议
最后,标准给出了实施本规范的一些指导性意见,比如建立长期观测站点以持续跟踪评估效果,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评价质量等。这些建议旨在促进标准的有效落地,保障退化高寒草原恢复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退化高寒草原恢复治理效果评价技术规范》不仅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框架,而且提供了具体的执行指南,对于推动我国高寒草原生态保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