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渔综合种养中泥鳅繁殖的技术要求,包括繁殖环境、亲本选择、催产孵化、苗种培育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ice-Fish Integrated Farming - Part 11: Loach Breed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程 第11部分:泥鳅繁殖》(DB52/T 1672.11-2022)对泥鳅在稻田中的繁殖技术进行了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亲本选择
标准要求亲本应选择体型健壮、无病害且性成熟良好的个体。具体来说,雌鳅体长需达到15厘米以上,体重约50克;雄鳅体长需达到12厘米以上,体重约30克。这样的规格能够确保亲本具备较强的繁殖能力。同时强调亲本来源地应保持原生态,避免引入外来种群以防止遗传污染。
二、放养密度
对于每亩稻田,推荐放养雌鳅800尾左右,雄鳅400尾左右。这种比例可以保证雌雄配比合理,提高受精率。过高或过低的密度都会影响泥鳅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效果。
三、水质管理
稻田水位应控制在15至20厘米之间,并定期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pH值维持在6.5至8.5范围内,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等来净化水质,同时为泥鳅提供遮蔽场所。
四、饲料投喂
每日早晚各投喂一次全价配合饲料,日投饵量占泥鳅总体重的3%-5%。饲料蛋白质含量需达到35%以上。另外,在繁殖季节适当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如小鱼虾等,以满足其营养需求促进产卵。
五、繁殖环境构建
在稻田四周设置产卵场,可用竹片搭建人工巢穴,间距约为20厘米。产卵场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的10%,底部铺设细沙便于泥鳅产卵粘附。此外还需在田间放置一些石块或砖头作为隐蔽处所,减少敌害威胁。
六、疾病防控
定期检查泥鳅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隔离治疗。提倡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比如投放适量的中华鳖等天敌控制病原微生物滋生。同时注意控制稻田施肥量,避免过量使用化肥导致水质恶化诱发疾病。
以上就是关于DB52/T 1672.11-2022中泥鳅繁殖部分的重要内容解读,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