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渔综合种养中鱼苗鱼种培育的场地选择、培育池准备、鱼苗放养、饲养管理、鱼种捕捞与越冬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稻田中进行的鱼苗鱼种培育活动。
Title:Rice-Fish Integrated Farm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Part 7: Fingerling and Seedling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672.7-2022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程》第七部分主要规定了鱼苗和鱼种的培育技术要求。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池塘准备
- 条文:池塘需清理淤泥,保持水深在1.2米以上,并进行消毒处理。
- 解读:这一要求旨在确保池塘环境清洁,减少病原体滋生,为鱼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消毒通常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以杀灭有害微生物。
2. 水质管理
- 条文: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溶解氧不低于5mg/L,pH值在7.0-8.5之间。
- 解读:溶解氧是鱼类生存的关键因素,低氧会导致鱼类缺氧浮头甚至死亡。适宜的pH值范围可以保证鱼类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健康生长。
3. 饲料投喂
- 条文:饲料应符合NY/T 5072的规定,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8%,分早晚两次投喂。
- 解读: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饲料能够保障鱼苗的营养需求。分次投喂有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避免浪费和污染水质。
4. 疾病防控
- 条文:定期巡塘,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药物预防。
- 解读:定期巡查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药物预防能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但需注意用药安全,避免残留超标。
5. 苗种放养
- 条文:鱼苗放养前需进行试水,确认无毒害后方可投放,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不超过50尾。
- 解读:试水是为了验证池塘环境是否适合鱼苗生长,合理控制放养密度可防止因密度过高导致的竞争压力和水质恶化。
这些条文构成了稻渔综合种养中鱼苗鱼种培育的基本框架,遵循这些规范能够有效提升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