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滨海盐碱地生态化整治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整治程序、土壤改良措施、植被配置与恢复、监测与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滨海盐碱地的生态化整治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Improvement of Coastal Saline-Alkali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滨海盐碱地生态化整治技术规程》(DB32/T 4313-2022)是一项专门针对滨海盐碱地整治的技术规范,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改善盐碱地生态环境。以下是对该规程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术语和定义
规程首先明确了“滨海盐碱地”的概念,即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水影响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土地,其土壤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可溶性盐分。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基础框架。
盐碱地分类与评估
规程要求对盐碱地进行详细的分类与评估。根据土壤含盐量的不同,将盐碱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这种分级有助于制定针对性强的整治方案。例如,对于轻度盐碱地,主要采取植物修复等温和手段;而对于重度盐碱地,则可能需要结合物理化学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整治技术选择
规程强调了整治技术的选择应基于实际情况,并提出了多种适用技术:
1. 水利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排灌系统以降低地下水位,减少盐分积累。
2. 农业改良措施:如增施有机肥、种植耐盐作物等。
3.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特定植物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同时提高土壤肥力。
4. 化学改良剂应用:适量使用石膏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土壤pH值,促进盐分溶解并随水流失。
生态恢复与监测
在完成初步整治后,规程还特别关注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状况。建议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定期检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以及植被覆盖率等指标,确保整治效果持续有效。此外,鼓励开展公众教育活动,增强当地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结语
DB32/T 4313-2022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整治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一种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整体性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解决日益严重的盐碱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遵循这些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