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仁果类水果(如苹果、梨等)采后处理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及质量控制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仁果类水果的采后处理、保鲜和贮藏环节。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ost-harvest Handling of Pome Frui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996-2022《仁果类水果采后处理技术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旨在规范仁果类水果从采摘到销售全过程的技术要求。以下将重点解读该标准中的关键条款。
首先,在采收环节,标准规定了采收时间应根据果实成熟度、品种特性及市场需求确定。采收时要避免机械损伤,提倡使用剪刀等工具进行手工采摘,并注意避开雨天和露水未干的早晨,以减少病害发生几率。
其次,关于预冷处理部分,标准强调应在采收后尽快将果实冷却至适宜温度(一般为1-4℃),以降低呼吸强度,延缓衰老过程。推荐采用强制通风冷却或冷水浸泡冷却方式,并确保预冷设备清洁卫生。
再者,在分级包装方面,标准提出了按照大小、色泽、形状等指标对果实进行分类挑选的要求。包装材料需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且内衬物不得含有有害物质。每个包装单位重量误差不得超过±2%,标签上须标明产品名称、产地、生产日期等内容。
此外,储存管理也是标准关注的重点之一。冷藏库温湿度应控制在恒定范围内(通常为0±0.5℃,相对湿度90%-95%),定期检查并记录环境参数。同时,还应注意通风换气,防止结露现象出现,以及做好防虫防鼠措施。
最后,运输配送阶段同样不可忽视。车辆必须保持干净整洁,装卸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挤压碰撞。长途运输还需配备制冷装置,确保货物始终处于最佳保存状态直至到达目的地。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严格把控,可以有效提升仁果类水果的整体品质,延长保鲜期,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