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在用电梯安全风险评估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评估程序、风险分析方法及风险控制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在用电梯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Title:Safety Risk Assessment Specification for In-Service Elevators
中国标准分类号:P67
国际标准分类号:13.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520-2022在用电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于2022年发布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在用电梯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要求、评估程序、评估内容和方法等,旨在指导和规范在用电梯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保障电梯运行安全。
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4.3 评估人员资格
本条明确规定了从事电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格条件。评估人员需要具有电梯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并通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这一要求确保了评估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避免因评估人员能力不足而导致的风险评估结果失真。
5.2.1 基础资料收集
此部分强调了在开展评估前应全面收集电梯的基础资料。这些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电梯的设计文件、安装验收报告、定期检验报告、故障维修记录等。通过充分掌握电梯的历史运行状况和维护情况,可以为后续的风险识别提供可靠依据,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度。
6.2 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可能造成事故严重程度及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将电梯安全风险划分为四个等级: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这种分级方式有助于明确不同风险级别的应对策略,优先处理高风险问题,合理分配资源,有效降低整体安全风险水平。
7.1 技术检查
技术检查是风险评估的重要环节之一。具体包括对电梯设备本身及其附件进行全面细致地物理检查,如曳引机、制动器、限速器、缓冲器等关键部件的状态是否良好;同时也要关注电梯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比如电路连接情况、信号传输准确性等。通过技术检查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为制定整改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8.2 整改建议
对于发现的问题或隐患,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整改建议。例如,当发现电梯导轨磨损超标时,应及时更换导轨并调整轿厢位置以保证正常运行;若发现控制柜内接线松动,则需紧固接线端子并加强日常巡检频率。这些针对性强且操作性强的建议有利于快速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提升电梯安全性。
以上仅是对《DB11/T 1520-2022在用电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并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执行各项操作流程,确保电梯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为广大乘客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