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虾稻共作模式下水稻机械化作业的技术要求、作业流程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采用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机械化种植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echanized Operations of Rice in Shrimp-Rice Co-culture Model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虾稻共作模式是一种将小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DB42/T 1881-2022《虾稻共作模式水稻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为这一模式下的水稻机械化作业提供了标准化指导。以下将选取规程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作业前准备
规程中明确要求,在进行水稻机械化作业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包括对农机具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同时,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以及水稻品种选择合适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此外,还应对田间灌排系统进行检查和修缮,保证灌溉和排水畅通无阻。这些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后续作业的质量和效率,是确保整个生产过程顺利开展的基础。
二、插秧机操作要点
在插秧机操作方面,规程强调了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插秧深度要适中,一般控制在2厘米左右,过深会影响根系发育,过浅则容易导致倒伏;其次,行距和株距需严格按照设计参数设置,通常行距为30厘米,株距为15厘米,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又能便于后期管理;再次,插秧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幼苗,特别是在转弯处要减速慢行,防止秧苗堆积或遗漏。通过严格遵循这些操作规范,可以有效提高插秧质量和成活率。
三、施肥与病虫害防治
关于施肥,规程指出应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合理确定氮磷钾的比例,并采取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用。基肥应在整地前一次性施入,而追肥则应分阶段进行,以满足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需求。对于病虫害防治,则提倡使用绿色防控措施,如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数量,或者采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病虫害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四、收获与烘干
最后,在收获环节,规程建议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机械化收获,以提高工作效率。收获时间的选择非常关键,一般应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之间进行,此时稻谷水分含量适中,有利于后续加工储存。收获后的稻谷应及时进行干燥处理,防止霉变。干燥方法可采用自然晾晒或机械烘干,其中机械烘干具有速度快、效果好的特点,但成本较高,需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后决定。
综上所述,《虾稻共作模式水稻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从作业前准备、插秧机操作、施肥与病虫害防治到收获与烘干等多个方面给出了详细的指导,为实现虾稻共作模式下的高效、优质、安全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规程,共同推动这一新型农业模式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