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毛叶苕子绿肥的种植与利用技术要求,包括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要点。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毛叶苕子绿肥的种植与利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lanting and Utilization of Vicia villosa Green Man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毛叶苕子绿肥种植与利用技术规程》(DB15/T 491-2022)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毛叶苕子的种植和利用过程。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毛叶苕子”、“绿肥”等关键术语的定义。例如,“毛叶苕子”被定义为豆科植物,具有良好的固氮能力,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这一部分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种植环境要求
根据标准,毛叶苕子适宜在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上的地区种植,土壤pH值应在6.0至8.0之间。选择平坦或缓坡地形,并确保排水良好。这些条件直接影响到毛叶苕子的生长状况及其固氮效果。
播种技术
标准指出,最佳播种时间为春季或秋季,具体时间应依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种子处理方法包括浸种、拌种等,以提高发芽率。每亩播种量建议控制在2.5公斤左右,行距保持在20厘米至30厘米范围内。播种深度一般为3厘米至5厘米。
管理措施
在田间管理方面,标准强调了除草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幼苗期,应及时清除杂草,避免其与毛叶苕子争夺养分和水分。同时,还应注意病虫害防治,采取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式,减少环境污染。
收获与利用
关于收获时机,当植株高度达到80厘米以上且开始开花时即可进行割青或翻压处理。翻压后需等待至少一个月才能进行下一轮耕作。此外,还可以通过打碎茎秆直接覆盖于地表作为有机肥料使用,或者加工成饲料供牲畜食用。
质量控制
最后,在整个种植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定期检测土壤肥力变化情况以及毛叶苕子植株的健康状态,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以上是对《毛叶苕子绿肥种植与利用技术规程》(DB15/T 491-2022)中部分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