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刺楸造林的术语和定义、苗木培育、造林地选择、造林方法、抚育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刺楸的人工造林及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seudolarix amabilis Affores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刺楸是一种珍贵的乡土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 3604-2022《刺楸造林技术规程》为科学开展刺楸造林提供了重要依据。以下从几个关键环节对规程的重要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在造林地选择方面,规程要求应选择土层厚度大于80厘米、土壤pH值5.5-7.5、地下水位1米以下的地块。这一规定是基于刺楸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立地条件。过浅的土层会影响根系发育,而过高或过低的土壤酸碱度会限制养分吸收。
关于苗木质量,规程明确规定苗木地径应不小于1.0厘米,苗高不低于80厘米,根系完整且长度不少于20厘米。这些指标确保了苗木具有足够的生长潜力和抗逆性。特别是地径指标,能够反映苗木的木质化程度和越冬能力。
在造林密度上,规程推荐株行距为2米×3米或1.5米×4米,每公顷栽植167至222株。这种密度既能保证初期生长空间,又能避免后期郁闭过早。合理的造林密度有助于形成良好林分结构,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
此外,规程强调造林后要连续3年进行抚育管理,包括松土除草、割灌扩穴等措施。首次抚育应在栽植当年雨季前完成,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这种长期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杂草竞争,促进幼树快速成活和生长。
总之,该规程涵盖了从造林准备到后期管理的全过程,为刺楸人工林建设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指导。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可以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实现刺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