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蒲公英生产的产地环境、种子质量、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蒲公英的规范化生产和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andelion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09T 286-2022 蒲公英生产技术规程》是陕西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蒲公英的种植管理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以下对其中一些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栽培环境要求
标准中明确指出蒲公英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上。土壤pH值应控制在6.0~7.5之间。这主要是因为蒲公英偏爱微酸至中性土壤,这样的土壤条件有利于其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此外,栽培地需要有良好的灌溉设施,以保证水分供应充足且均匀。
播种与育苗
标准建议采用种子直播的方式进行繁殖。播种时间为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或秋季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播种前需将种子晾晒1~2天,并用清水浸泡24小时,然后捞出沥干后即可播种。每亩播种量为50克左右,播种深度约为1厘米。通过这样的处理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活率,确保幼苗健壮成长。
田间管理
在田间管理方面,标准强调了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及时除草,保持田间清洁,减少杂草与蒲公英争夺养分的情况发生;二是合理施肥,在苗期施氮肥促进植株快速生长,在开花结果期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抗病能力;三是适时浇水,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保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积水,避免烂根现象的发生。
病虫害防治
针对蒲公英常见的病虫害问题,标准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对于霜霉病等真菌性疾病,可以通过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以及喷洒波尔多液等方式加以预防;而对于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则可利用生物农药如苦参碱乳油等进行喷雾防治。同时提倡使用物理方法如黄板诱杀成虫来降低虫口密度。
收获加工
关于收获时间,标准规定当蒲公英地上部分叶片完全展开且未现花蕾时即为最佳采收期。此时采摘下来的叶片品质最佳,营养成分含量较高。收获后的蒲公英应立即清洗干净并摊开晾晒至含水量低于10%,之后进行分级包装入库保存。这样不仅能延长产品的保质期,还能有效防止变质腐败。
以上是对《DB6109T 286-2022 蒲公英生产技术规程》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对从事蒲公英种植业者有所帮助。遵循这些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能够显著提升蒲公英的整体品质,增加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