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猴头菇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菌种制备、培养料配方、栽培方法、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猴头菇的人工栽培。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ericium erinaceus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DB3502/T 080-2022)是福建省厦门市地方标准,为猴头菇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从几个关键点对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一、环境要求
标准指出,栽培场所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且通风条件优越的地方。土壤pH值宜保持在5.5至6.5之间,这种酸碱度能够满足猴头菇生长需求,同时避免病虫害滋生。此外,栽培场地需具备清洁卫生条件,并定期消毒处理。
二、菌种选择与培养
在菌种选择上,必须选用经过鉴定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优良品种。菌种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菌丝健壮生长。培养基配方推荐使用木屑78%,麦麸10%,玉米粉8%,石膏粉2%,糖1%,石灰1%的比例混合而成,这样的配比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支持菌丝发育。
三、栽培管理
对于接种后的管理,初期应维持室温22℃~2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当菌丝长满袋后可适当降低温度至18℃~20℃促进子实体分化。整个生长周期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防止湿度过高导致烂棒现象发生。采收前一周停止喷水,以提高产品质量。
四、病虫害防治
强调采用物理方法为主,化学药剂为辅的原则来防控病虫害。如发现污染严重的培养料应及时清除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对于常见的绿霉病可用多菌灵稀释液擦拭患处;针对螨类等小型害虫则可利用粘虫板诱杀或释放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
五、采收与加工
规定当子实体颜色由黄白色转变为浅黄色时即可采收,此时口感最佳营养价值也较高。采收时要小心操作以免损伤菌柄影响后续销售。新鲜产品可以直接冷藏保存但不宜超过48小时;若需要长期储存,则建议通过烘干或者盐渍等方式加以处理。
以上就是关于该标准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