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在杉(松)林下进行香菇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在贵州省范围内利用杉(松)林下资源进行香菇生产的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hiitake Production under China Fir (Pine) Forests in Guizhou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26T 231-2022《杉(松)林下香菇生产技术规程》是贵州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在杉树或松树林下种植香菇的技术流程。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4.1 栽培场地选择
原文:栽培场地应选择在海拔800米至1500米之间,坡度小于25°的缓坡地带,土壤以砂壤土为佳。
解读:这一条款强调了适宜的地理和土壤条件对于香菇生长的重要性。高海拔地区通常具有较低的温度和较大的昼夜温差,这有利于香菇的菌丝发育和子实体形成。同时,缓坡可以保证良好的排水性能,避免积水导致根部腐烂。砂壤土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能够满足香菇对水分的需求。
5.1 菌种选择
原文:选用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如L26、L28等。
解读:不同品种的香菇在产量、品质及适应性上存在差异。选择适应性强且抗逆性好的品种,能够在面对不良环境因素时保持稳定的表现,提高栽培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L26和L28作为推荐品种,已经在实际应用中证明其具备较高的生产价值。
7.1 出菇管理
原文:当菌棒表面出现大量原基时,将菌棒移入出菇棚内,控制温度在10℃至20℃之间,相对湿度维持在85%-95%。
解读:出菇阶段是香菇生产的关键时期。适当的温度范围有助于促进菌丝向子实体转化,而较高的湿度则能保证香菇顺利膨胀并达到最佳品质。此外,在此期间还需注意通风换气,确保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1%,以防止畸形菇的发生。
9.1 病虫害防治
原文:采用物理方法为主,化学药剂为辅的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控。定期检查栽培区域,及时清除病弱植株及杂草。
解读: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与合理的管理措施相结合,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风险。通过物理手段如设置防虫网、粘虫板等,可以在不伤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控制害虫数量。同时,定期巡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