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沙地胡杨育苗的术语和定义、苗圃地选择与准备、播种育苗技术、扦插育苗技术、苗期管理及出圃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沙地胡杨的人工育苗生产及其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Populus euphratica in Sandy Lan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 6108T 33—2022 沙地胡杨育苗技术规程》是由陕西省发布的关于沙地胡杨育苗的技术标准。该标准对胡杨的育苗环境、育苗方法、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范,旨在提高胡杨苗木质量,促进荒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和绿化工作。
首先,标准中明确了育苗环境的要求。胡杨适合生长在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土壤以沙质为主。因此,在选择育苗场地时,应优先考虑这些条件符合的地方。同时,为了保证苗木健康生长,要求育苗地要具备良好的排水性能,并且需要定期监测土壤湿度和温度,确保其处于适宜范围内。
其次,关于育苗方法,标准提出了两种主要方式:一是扦插育苗,二是播种育苗。对于扦插育苗而言,选取生长健壮的一年生枝条作为插穗,长度控制在20-30厘米之间,直径约为0.5-1.0厘米。插穗下端剪成斜面,上端保留2-4个芽眼。扦插前需将插穗浸泡在生根剂溶液中12小时,然后按照株距10×10厘米的距离插入准备好的苗床中,覆土厚度为插穗长度的三分之一。而播种育苗则要求种子经过消毒处理后,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撒播,每平方米播种量为10-15克,覆土厚度为种子直径的2-3倍。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保持苗床湿润,并注意遮阴防晒。
再者,标准还强调了育苗过程中的日常管理措施。包括适时浇水施肥,根据天气情况调整灌溉频率;及时除草松土,避免杂草与幼苗争夺养分;定期修剪整形,促进苗木分枝均匀发展;防治病虫害,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控制。
最后,标准指出,在苗木达到一定规格后即可出圃造林。通常情况下,当苗木高度达到50厘米以上,地径达到0.5厘米以上时即可出圃。出圃前应对苗木进行全面检查,剔除病弱苗、畸形苗,确保造林质量。
总之,《DB 6108T 33—2022 沙地胡杨育苗技术规程》为沙地胡杨的育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育苗质量和效率,推动荒漠化治理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