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极轨卫星遥感监测森林火灾的技术要求、数据处理方法、火灾识别与评估流程。本文件适用于基于极轨卫星数据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及评估工作。
Title:Polar Orbit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 Part 4: Forest Fire
中国标准分类号:P56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1455.4-2022《极轨卫星遥感监测 第4部分:森林火灾》是辽宁省发布的关于森林火灾监测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利用极轨卫星遥感技术对辽宁省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森林火灾进行监测。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和对象,确保了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术语和定义
1. 极轨卫星:指运行轨道近似通过地球南北两极上空的卫星。这类卫星能够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适合大范围监测。
2. 森林火灾:指在森林或林地内失去控制而蔓延的燃烧现象。这一定义强调了火灾发生的具体环境以及失控状态下的危害性。
三、监测流程
1. 数据获取:应采用国际通用的极轨卫星数据源,如MODIS、VIIRS等,并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数据获取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4小时。
2. 数据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步骤,以提高数据质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消除云雾等干扰因素的影响。
3. 火点识别:基于温度异常检测算法,识别出可能的火点位置。当像元亮度温度高于设定阈值时,即可判定为潜在火点。
4. 火情评估:综合考虑火点数量、面积、强度等因素,评估火情严重程度。对于连续两次监测中出现的新火点,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四、信息报告
1. 报告内容:包括火点具体位置(经纬度)、时间、面积估算值、周边植被类型及气象条件等信息。
2. 报告频率:常规情况下每日上报一次;若发现重大火情,则需即时上报并持续跟踪直至火势完全扑灭。
3. 报告格式:统一采用表格形式填写,便于后续查阅与分析。表格应包含但不限于上述提到的各项指标。
五、质量控制
1. 定期校验设备性能,确保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2. 对比不同来源的数据结果,验证一致性。
3. 建立专家审核制度,由专业人员定期审查监测报告,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六、附录
提供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参考文献列表,供使用者参考学习。其中特别提到了如何根据热红外波段信号强度来推算火场温度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GIS软件绘制火区分布图的技术要点。
以上就是DB21/T 1455.4-2022中几个关键部分的深入解析。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此标准来进行森林火灾的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