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罚没物品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及代码构成。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罚没物品的管理、处置及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Title:Classification and Code for Confiscated Items
中国标准分类号:A40
国际标准分类号:01.08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515—2022《罚没物品分类与代码》是由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主要用于指导和统一罚没物品的分类与编码工作。这一标准适用于执法机关在处理罚没物品时的分类管理,有助于提高执法效率和透明度。
标准的重要条文解读
# 第一部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执法部门对罚没物品的分类与编码管理。明确指出,所有涉及罚没物品的管理活动都应遵循此标准,确保分类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 第二部分:术语和定义
- 罚没物品:指执法过程中依法没收、收缴或追回的物品。
- 分类:根据物品的性质、用途等因素进行归类。
- 代码:为每类罚没物品分配的唯一标识符。
# 第三部分:分类原则
1. 科学性:分类应基于物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功能。
2. 实用性:便于实际操作和管理。
3. 系统性:确保分类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 第四部分:分类体系
标准详细规定了罚没物品的主要类别及其子类。例如:
- 第一大类:生产资料
- 子类1:机械设备
- 子类2:原材料
- 第二大类:生活资料
- 子类1:食品
- 子类2:日用品
每个类别都有对应的代码,方便计算机系统管理和数据交换。
# 第五部分:编码规则
编码采用层次结构,通常由几位数字组成,分别表示大类、中类、小类等。例如,代码“010203”可能表示“机械设备”的“机床”类下的“车床”。
# 第六部分:实施要求
- 执法部门需建立完善的罚没物品管理制度。
- 定期更新和维护分类与代码数据库。
-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技术支持。
通过以上条文的解读可以看出,《罚没物品分类与代码》标准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分类指南,还强调了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对于提升执法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