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质量控制与改进。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提供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的机构及相关人员。
Title:Specification for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规范》(DB3401/T 243—2022)是合肥市地方标准,旨在为听力残疾儿童提供科学、系统、有效的康复服务。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界定了“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等核心概念。“听力残疾儿童”是指经专业机构评估确认存在听力损失,并影响其语言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0至6岁儿童。这一定义强调了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康复对象的年龄范围,确保服务对象明确且符合实际需求。
康复服务内容
标准规定了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应包括听力补偿与重建、听觉言语训练、心理支持及家庭指导四个主要方面。其中,听力补偿与重建是基础,通过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植入等方式帮助孩子恢复或改善听力功能。听觉言语训练则侧重于提升孩子的听觉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心理支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融入社会。家庭指导则是将康复理念贯穿到日常生活中,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服务机构要求
对于提供康复服务的机构,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机构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和服务设施。其次,从业人员必须持有相关执业证书,并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以保持专业水准。此外,机构还需建立健全的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每位听力残疾儿童都能得到个性化、高质量的康复方案。
家庭参与
标准特别强调了家庭在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康复训练,了解最新的康复技术和方法,配合专业人士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同时,鼓励家长之间建立互助网络,分享经验和心得,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监测与评估
为了保证康复效果,标准要求对听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进展进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估。监测内容涵盖听力状况变化、语言发展水平等多个维度。评估结果将作为调整康复方案的重要依据,确保服务始终贴近孩子的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规范》(DB3401/T 243—2022)从多个层面规范了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的操作流程和服务标准,为提高康复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