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油菜抗黑胫病室内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接种方法、抗性评价及结果记录。本文件适用于油菜抗黑胫病的室内鉴定。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door Identification of Rapeseed Resistance to Black Stem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559—2022《油菜抗黑胫病室内鉴定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油菜抗黑胫病的室内鉴定工作。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黑胫病”、“抗性”等关键术语。“黑胫病”是指由真菌引起的油菜茎秆基部腐烂的一种病害;“抗性”则是指油菜品种对黑胫病的抵抗能力。这些定义为后续的鉴定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概念基础。
二、鉴定材料与环境条件
标准要求鉴定所使用的油菜种子必须来源清晰且符合相关质量标准。试验环境应具备恒温恒湿条件,温度控制在20℃±2℃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上。这样的环境设置能够模拟自然条件下发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油菜品种的抗病性能。
三、接种方法
对于接种方法,标准规定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即将含有病原菌的培养液均匀涂抹于油菜幼苗根部周围土壤表面,并覆盖一层薄土以促进感染。这种方法可以确保每个样本受到相同程度的侵染压力,提高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四、病情调查与评价
病情调查需在接种后7天开始,每隔3天记录一次植株受害情况直至第21天结束。评价指标包括发病率(即发病植株占总植株数的比例)、病情指数(综合反映发病程度的一个数值)以及病情发展曲线。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全面了解不同品种对黑胫病的反应特性。
五、抗性分级
根据病情指数,标准给出了具体的抗性分级标准:当病情指数低于20时判定为高抗;介于20至40之间为中抗;大于40但小于60为感病;超过60则认定为高度感病。这种分级有助于科研人员快速判断某一新育成品种的抗病水平,并据此决定是否进一步推广种植。
以上是对DB15/T 2559—2022中一些核心内容的深度解析。遵循该标准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油菜抗黑胫病鉴定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